两会谈心丨刘梅林教授:健康老龄化,预防是关键

国际循环 2023/3/13 10:43:12

心血管疾病是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并且心血管疾病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两会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国政协委员刘梅林教授提交了“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建议,关于健康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以及特殊人群的管理,刘教授为我们分享了经验体会。

01

您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建议。首先,什么是“健康老龄化”?我们国家目前的老龄化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率或诊治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基于多年深耕老年内科以及心血管专业的经验体会,刘教授表示,尽管衰老在不同个体的表现具有差异性,但其一致性为多脏器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所以在老龄化的进程中,伴随疾病也在增多。老年心血管疾病由于发病急、症状不典型、就诊延迟等的影响,救治难度较高。老年人合并肺脏、肾脏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情况较多,为临床的救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相关医生既要具备综合疾病的救治能力,同时在心血管专业有相当的造诣。这也是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趋势。

基于此,刘教授在本次两会提案中,强调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应重视心血管病的防治、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在家庭乃至社会层面,教育民众在年轻阶段树立健康理念、控制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 最大限度降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预防复发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心血管病的综合管理有利于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将管理理念真正落地执行,使民众自觉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做好自我管理,使更多老年人真正享受老年生活,对于实现“健康中国2030”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02

那么,您在提案中,主要建议从哪几方面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以促进健康老龄化?

 

近年,党和国家对医疗体系给予了诸多政策、财力支持,对于促进健康老龄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但是各地区医疗资源不匹配、各医院医疗水平的差异仍客观存在。这种不均衡的医疗特点也导致患者不愿意在基层医院看病,也导致了大型三甲医院看病一号难求的情况。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刘教授倡导建立疾病的闭环管理链条。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在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得到及时救治后,经大医院制定好治疗方案并建立与社区或基层医院互通的医疗档案,患者回到家庭或社区后,家属或社区医生可据此管理患者。将政策落地实施的关键是管理人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广全科医生和家庭签约医生制度,通过签约制度使其负责相应的社区和家庭,通过对心血管病患者或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的管理,进而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社区医生或家庭签约医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通过密切的合作与互通,不仅可以全面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动态,更可以在患者病情进展时、第一时间将患者转诊。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救治,闭环管理可极大提高救治效率,减少繁冗中间环节及时间浪费,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对于医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仍是重中之重。鉴于我国庞大的人群基数以及幅员辽阔,医师队伍人才的缺口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救治理念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医院、学会、协会等组织学术交流、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危重症的救治和慢病管理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诊疗机构应各司其职,同时肩负患者科普教育的重任。在分级诊疗政策的驱动下,大医院对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社区的医疗服务管理能力、养老机构的人文关怀措施,对于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不可或缺。

此外,媒体与公共宣传平台应加强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及舆论引导。目前自媒体的兴起,民众获得知识的渠道更为便捷,应注意信息的筛选,考虑到老年人多病共存,临床决策难度高,不应一味的偏听偏信,而是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于目前医患缺乏信任、交流不畅,不利于疾病的救治。应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引导民众就诊理念,有益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疾病防控的基本要素。对于酗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而言,如果转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配合药物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程。因此,呼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医务工作者和媒体应一起努力。

 

03

除了在上层建筑层面重视CVD防治以外,加强CVD防治的科学研究也很关键。目前是否有一些生物标志物或模型可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您认为未来需要在这方面开展哪些研究?

在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学研究中,由于老年人的干扰因素较多,临床试验常排除高龄或多病并存的人群。刘教授指出,如果难以进行随机对照大规模临床试验,未来还是应该进行真实世界的研究。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模型,主要还是将年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吸烟等因素进行危险分层,划分出高、中、低危人群,有针对性的分层管理。如果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必须加强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预防性用药是必要的措施。通过把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坚持长期治疗,才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

 

04

指南共识是推进规范化诊治的重要依据,您参与了多项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的共识,您认为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怎样的?

指南共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遵循。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根据我国患者疾病特征推出了一系列中国的共识或指南。通常,这些共识更多涉及普通人群,不能解决老年人的特殊问题。由于75岁以上老年人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缺乏,更多遵循老年人治疗管理的个体化原则。老年心血管病治疗管理的多个专家共识,强调在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的个体化精准管理。

 

05

近期由您牵头的《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比男性,哪些心血管疾病在女性中更为多发呢?既往也有研究表明妊娠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可长达几十年,那么对于女性,尤其是妊娠前后和绝经期的女性,应该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女性在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都存在激素等内环境的改变。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或子痫前期、子痫女性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高。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期以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减弱,60岁以上女性的心血管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较男性晚5-7年。刘教授牵头发布《女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促进对女性冠心病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疾病防治的科学理念、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预警信号、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女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

专家简介

刘梅林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诊疗能力提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总干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课题。主编《心血管内科学习题集》、《老年心血管病学习题集》、《老年医学高级教程》、《老年高血压诊治进展》、《老年心血管病学》等。作为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文章二百余篇。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