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SC2017】浅谈脑缺血后“早通”&“晚通”的理论依据

国际循环 2017/6/27 12:59:20
 
  1981年,英国科学家Astrup等提出了“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将急性缺血的脑组织分成三个区域:核心坏死区,环绕核心周边有缺血坏死危险组织(即经典半暗带),以及外周低灌注区;同时指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缺血半暗带是临床治疗的靶点。
 
  John Zhang教授在采访中对《国际循环》记者介绍,中国医生做晚通已经很多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都做了很多。就Zhang教授个人而言,他会寻找很多理论依据,为什么我们要做晚通?患者脑梗死一个月或三个月后,为什么需将血管重新打通?依据何在?从历史上来讲,我们所接受的理论叫半暗带理论,该名词只适合于早期的卒中,而在卒中晚期,应称为梗死周围区。
 
  过去认为半暗带是可以挽救的,死亡区是不能挽救的,但是半暗带在一天内也都死亡。“早通”是指梗死后4.5小时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6小时后取栓,再往后就不提倡了。但动物研究显示,并非如此。核心区90%~95%的细胞确实已经死亡,但在梗死一个月后观察梗死核心区的周围组织发现,梗死周围区很大,此部分区域内大量的细胞正在慢慢死亡,这种情况下如果做晚通,则能维持这些细胞存活,患者会有很多改善。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