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病理研究将分叉部血液动力学与斑块形态和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联系起来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0/7/12 14:1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Nakazawa及同事采用人类病理标本来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的病理效应。在非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分叉中,与血管分支相比,侧壁显示出显著较厚的内膜和坏死中心厚度......

     Nakazawa及同事采用人类病理标本来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的病理效应。在非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分叉中,与血管分支相比,侧壁显示出显著较厚的内膜和坏死中心厚度。在支架置入病变中,侧壁新生内膜形成较厚,但在血管分支中支架未覆盖和纤维蛋白沉积更为常见。自身冠状动脉分叉中的斑块形成和继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的新生内膜生长在分叉病变的侧壁上更为常见,这似乎是在这些区域中低剪切力的结果。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5: 1679-1687
点评
    光雪峰  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
    既往研究多显示,分叉部位血流剪切力低,是动脉粥样斑块较容易形成的部位;而该研究显示病变血管的外侧壁是低剪切力区域,较分叉部位更容易形成粥样斑块,且斑块核心发生进行性坏死的的情况比较多见。
血流剪切力是调节动脉内皮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冠脉分叉、血管迂曲处易形成湍流,促进细胞增殖和凋亡,增加炎症反应和内皮对脂质的摄取及合成,增加斑块和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以polymer(高分子聚合物)为载体的DES技术,显著减少了再狭窄率以及晚期管腔丢失率,但应用于分叉及开口病变时,polymer造成分叉部位(尤其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区域的丢失,在承载药物的同时也为纤维蛋白的沉积提供了载体,导致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此外支架的展开可能改变血管外侧壁边界层的分离,使局部剪切力减弱,从而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分叉病变即使使用DES,PCI术后再狭窄尤其是边支血管的再狭窄率仍然很高,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如Crush、改良T技术、culotte等技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边支开口部的支架覆盖情况,避免“区域丢失”;分叉病变专用支架的研发有望弥补分叉病变治疗技术的弊端,可能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
 

版面编辑:沈会会  责任编辑:其他



DES 支架血栓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